文字:饶红
有网友吐槽,中国的寺庙和外国的教堂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寺庙要门票而教堂不用。他们大概还不知道,中国的教堂也是要收门票的。今春造访了三座教堂,无一例外地都要收门票,好在门票不贵,十元而已。
其实,寺庙和教堂的最大不同还在于:寺庙几乎千年不变,千篇一律,而教堂则随时代发展,各有千秋。此次造访的三座教堂可见一斑。
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
先说说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。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哈尔滨可谓久负盛名,几乎成了哈尔滨的城市名片。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1907年,是沙俄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而建的随军教堂。1923年9月27日,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,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,成为一座富丽堂皇、典雅超俗、清水红砖、绿色圆顶的拜占庭式建筑。它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,亦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拜占庭式建筑。拜占庭建筑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其穹顶,而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融合了俄罗斯的“洋葱头”,从而形成了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极其鲜明的特色。除此之外,丰富的体型,精美而多变的细部也令人赞叹。然新中国成立后,其作为教堂的功能已不复存在,几经沧桑,于1997年修复,并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。这样的更名令人费解,几乎不为大众认可。如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主要功能是旅游景点,教堂的功能已荡然无存,慕名而来的观光客鱼贯而入,拍照而出。相比外部修复,内部的修复显得草草了事,无所用心,甚是遗憾。唯幸之处,周围开辟出7000平方米的广场,使得55米高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广场中亭亭玉立。
青岛基督教堂
造访青岛基督教堂是一次美丽的邂逅。由哈尔滨南下,经大连,过渤海湾,抵烟台,至青岛。青岛作为中国的热门旅游城市,可谓久负盛名。但在来青岛之前,我并不知道有这么一座迷人的教堂,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说,实属不该。之所以能“发现”这座教堂,得益于教堂高耸的钟塔,亦得益于青岛市政府对这一片区的保护。否则,即便是39.1米高的钟塔,亦早已掩埋在高楼大厦之中了。于是,便望着高塔寻路而至。与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不同,青岛基督教堂仍然还保留了教堂的功能,而且,因为名气不大,造访的人很少。因此,得以里里外外,仔细品味一番。
青岛基督教堂属于德国古堡式建筑,这在中国好像还不多见。教堂始建于1908年,于1910年竣工。占地1000平方米,占据了整个小山头,可谓得天独厚。由于是古堡式,少了一份威严与肃穆,多了几分亲和与自在。沿台阶拾级而上,便可到达低矮,亲切的大门,由于不是礼拜日,游人又少,教堂内部寂静而安详,使平时极少到教堂的我体验到了真正的教堂气氛。教堂的内部空间完全体现了其结构特征,不事张扬,表里如一。钟塔内部100年前的机械钟还在不停地走着,且走时准确,令人惊叹。教堂外观尽显古堡特征,宜高则高,当低且低。外墙局部蘑菇石砌与波纹形的粉刷形成材质上的对比,而灰色的蘑菇石、黄色的波纹墙、红色的屋面瓦、铜绿色的塔顶则形成色彩对比,鲜明而和谐。大小不一,形式各异的窗有机地散落在外墙上,使教堂多了几分亲切与灵动,令人流连忘返。
教堂室内
青岛天主教堂
造访青岛天主教堂,也是得益于教堂高耸的尖塔。恋恋不舍地离开青岛基督教堂后,沿沂水路而下,一路参观德式建筑,就看见不远处教堂的尖塔,于是故伎重演,寻塔而去。
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,由德国建筑师毕娄哈设计,属于比较典型的哥特式教堂,也保留了教堂的使用功能。据说教堂最初拟建百米高,但适逢二战爆发,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,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,即建成现在规模,塔高56米,总建筑面积约6300平方米。教堂始建于1932年,于1934年竣工。如此规模的大教堂仅用时两年就建成,一方面可见当时的施工管理水平之高,但另一方面也足见建设资金的不足。除了典型的希腊十字型平面,高耸的两个尖塔,入口的玫瑰窗,哥特式教堂繁复精美的细部已被大大简化。现代建造技术已不需要飞扶壁的支撑,内部的拱肋结合了拱券,大厅顶部不再高耸,就连玫瑰窗也简化到不能再减的地步。但由于规模较大,比之青岛基督教堂,其内部显得富丽堂皇。高大的内部空间,白底描金的室内装修具有维也纳宫殿的格调,华丽而脱俗。唯大厅主跨应有的、接近上帝的、高耸的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已然不存,倒是两边侧廊的尖券还留有一些哥特式教堂的影子。
教堂大厅,高耸的哥特式空间已不复存在